潘水珍事迹
 

3年来170万大学生参与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以创新创业助力脱贫攻坚

筑梦路上脚步不停(传承·红色基因时代风华)

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赵婀娜

2020-10-0900:00

传承技艺,编织青春梦想

  讲述者:贺州学院2018级学生潘水珍

“五岭山歌就是多,出门两步脚绊歌;世代种地又种歌,盼望走出大山窝……”这是我的家乡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的瑶族蝴蝶歌,听着这首歌长大的我,一直希望走出大山看看,并帮助我的家乡脱贫,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参与“扶瑶织梦”创新创业团队后,我才真正体会到瑶族服饰中蕴含的文化魅力。在校内老师和校外传承人的指导下,我们团队拜访了600多位瑶乡绣娘,录制了2600多个小时的视频,拍摄了3.7万多张照片,收集了963件(套)原生态瑶族服饰,共绘制了1254种瑶族纹样,建立了瑶族服饰IP地址数据库。

  依托“国家级非遗名录《瑶族服饰》贺州学院传承基地”和国家旅游商品研发中心(贺州)联合研发基地,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高校(设计生产研发中心)+基地(瑶绣传承培训体验、乡村扶贫车间)+绣娘(刺绣工坊和绣娘家庭)”的瑶乡扶贫新模式,年产服饰1.02万件(套),各类工艺衍生产品3.6万件,带动了瑶乡的发展。

  不仅如此,团队设计的瑶绣作品还被许多博物馆收藏,有两种瑶绣图案作品还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征集,用于联合国商务笔记本的装饰。现在,贺州市的瑶绣绣娘达500多人,其中360余人是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和返乡农民工,每年人均可增收1.5万元以上,富川县也成功脱贫摘帽。

  今年暑假,我们团队两次前往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与当地企业合作研发一批瑶族文创产品,开展网上直播带货,还建立“都安瑶族自治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密洛陀》传承基地”、贺州学院教学科研实习实践基地和“扶瑶织梦”非遗+文创产学研基地,助推都安瑶族文化传承与瑶乡脱贫攻坚。

  今后,我会好好珍惜大学的学习时光,继续参与“扶瑶织梦”,实现我的梦想。


 

 

上一条: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李艳香创业事迹)
下一条:校友甘祯毅入选“2018-2019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新闻人物”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