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总结报告

  • 主要教学问题和解决方法

本成果立足于西部地方本科院校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及方法如下:  

(一)开放·融合: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汇聚行业资源,建立多元参与、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共同体,解决了西部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资源不足、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

1.深化开放办学机制改革,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完善开放办学体制机制,促进产教深度融合,设立产教融合专职机构,成立理事会和合作发展联盟等开放合作平台,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创新合作办学模式,合作共建行业学院、产业学院,实行与二级学院“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两院一体”运行管理体制。

2.共建教学平台,汇集多元资源  

通过与知名企业(行业、园区)共建实践教学平台、行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不断丰富和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合力。  

3.“引企入教”,推进双主体育人  

校企通过“八个共同”(共同研究设置专业、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平台、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和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合作,形成了“双主体”“多元化”协同育人机制,将企业、行业资源引入到教学实践中,强化了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形成了双主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良好格局。  

2015年4月,贺州学院成为教育部—中兴通讯首批ICT创新基地项目合作院校 

2017年5月,贺州学院入选教育部“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项目”首批合作院校 

 

(二)共建·共生:通过校地融合协同创新,强化需求导向的特色学科专业和融合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四链”有效衔接,实现校地融合共生,解决了西部地方本科院校专业与区域需求结合不紧、学科服务区域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

1.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建设特色学科专业  

立足地方产业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了学科专业布局与地方产业布局契合度,提升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水平。学校新增与地方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省级一流学科建设点2个,茶学等特色专业20个,形成特色专业集群9个,旅游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等16个与地方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获国家级或省级一流专业立项。  

2.人才链对接创新链,建立融合创新平台  

通过联合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推进校校合作、校所合作,共建各类创新平台。建成省级人才小高地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汇聚人才;成立碳酸钙学院,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高校合作建成广西碳酸钙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碳酸钙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与大连工业大学、江南大学、广西农业科学院合作建成广西果蔬保鲜和深加工研究院士工作站及广西马蹄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通过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了应用型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学校发展的内驱力,有力支撑了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及科技创新的需要,校地互动不断增强,在“有为”中赢得尊重和发展。  

2017年9月18日,“中国绿色建材产业发展联盟全国碳酸钙产业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贺州学院召开,贺州学院成为轮值理事长单位 

2020年8月,由贺州学院、江南大学联合主办,第四届“生鲜食品加工与保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贺州召开  

 

(三)共创·发展:构建“课堂—基地—平台—园区”四位一体的双创教育体系,专创融合协同发展,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解决了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交融不深、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不强的问题

1.立足课堂,依托基地强能力  

将双创理念融入培养方案,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以推进课堂“双创课程”“课程双创”、创新学分和第二课堂成绩单等教学改革,构建师生共创共同体,实现专创有机融合,激发广大师生敢闯、会创。以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和省级创新创业基地强化创新实践教学,助力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实践能力同步提升。  

2.建好平台,联动园区聚合力  

通过校政企合作,搭建“村镇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等平台,以学校的各类实验室、国有博物馆、国家级众创空间和地方生态产业园为载体,构建和完善双创教育生态系统,使企业家、投资者、专家学者等成为双创教育参与者,形成高校与社会互动,为双创教育提供完善的支持体系,助推学生就业由“普通就业型”向“创新就业型”方向发展。 


2016年5月,广西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转型发展工作现场会首站在贺州学院召开

2020年7月9日,贺州学院承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广西赛区选拔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在线启动仪式黄姚古镇举行